东街走到头拐向东大街,在百间楼河与东岸就是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保持着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的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故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图片资料和文物。
张静江名增澄,字静江,别署饮光,晚年号卧禅,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中华民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张静江等人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将南浔镇宣布为“南浔市”。民国三年,张静江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对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孙中山先生称其为“革命圣人”,并亲自书写了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让人送到张静江府上。孙中山病逝前订立遗嘱,由十二人签字,张静江的签字居首。孙中山先生石龛内悬挂了一幅长联“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间,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鲜有人知,这幅长联正是出自张静江之手。
张静江还曾是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监誓人,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全力扶持蒋介石,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可惜的是后来张静江与蒋介石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被排挤出了政治圈。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江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这里还有一座古桥洪济桥,桥长28米,宽3.5米,拱高7.2米,上下各有33级踏步。这座桥也是单孔石拱桥,明万历年间已经有记载,不知道始建年代是什么时候,清朝嘉庆十六年重建。
往北走是百间楼,位于百间楼河两岸,沿河蜿蜒而建,长约四百米,是明代万历年间的礼部尚书董份所建。因为两岸建楼百间,又架长板石桥连接,因此被称为“百间楼”。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了一大半。
古镇临水而居的民房几乎一色都是粉墙黛瓦和雕花的门窗,看着既端庄又精致,这也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有的墙角,还能隐隐看得出有徽派的特点,可能民国时候南浔商业发达,汲取了多方元素吧。而在江南粉墙黛瓦的民居间那些西洋风格的小楼,就是南浔不同于其他江南小镇的特点了。据说新红楼还曾在这里取过景,不过新的那版红楼看得实在辣眼睛,看了两集就看出了无数的吐槽点,后来也就弃了,倒是真不知道取了哪一段。
其实在小镇这些大宅第都只是缅怀一下曾经的荣光,沿着小河边的街道慢慢散步,听着青石板上回荡的脚步声,才是江南小镇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河中常有小船驶过,船娘们穿着对襟的蓝花布衫,一边在说着什么,或许是在唱一曲江南小调,或许是在讲述一段南浔往事,满满都是江南水乡的风情。
小镇有很多店铺,湖笔是比较吸引人的,这是湖州的特产,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湖被誉为“笔中之冠”,在元朝闻名于世。湖笔在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这也是湖笔蜚声宇内的特点。
湖州盛产状元,南浔也是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仅宋、明、清三朝就出过四十一名进士,五十六位京官,在近现代,也出过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八十余位。
在北门附近的通津桥,原名浔溪桥,俗称大桥,是南浔古镇最古老的桥。桥长28米,宽4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想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就是南浔最大的桥吧。这座单孔石桥建于宋朝,清朝嘉庆年间重修,咸丰年间和同治年间都经过了修理。
南浔多水,桥自然是多的,而通津、广惠、洪济就是其中最古老的桥,并称“南浔三桥”。站在桥上看风景,江南水乡的柔和美丽便能了然于胸了。有人寻访过南浔的古桥,据说比较有历史的有七十多座,不过可能分布在其他的村落。
还有一些古建筑没有修缮完成,只是在墙上挂了一块牌子,走进去是比较旧的民居,停着的电动车让人们知道,这里还有住户。
温馨提示:吃饭的时候打听了一下,据说如果住在里面的民宿,不玩小莲庄等小景点的话,是可以不用购买门票的,让客栈老板来接一下就行。百间楼附近有很多客栈,看着环境还挺好,据说那一带的夜景也是不错的。可惜我们没有在湖州住宿的计划,所以就很遗憾的错失了夜景。后来看了朋友拍回来的照片,感觉比乌镇要清静,和西塘的风格有点相似。如果对大宅子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话,真心建议在南浔住一宿,两个人的门票即使提前在网上预订,也要一百七八十元呢!建议别在国定假期去,那会儿的客栈价格翻了可不止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