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追寻赣风|赣州:关山激扬,客家情暖,青山风骨,重镇堂堂

追寻赣风|赣州:关山激扬,客家情暖,青山风骨,重镇堂堂

  • 2024-01-06 16:31:10

章江与贡江两条支流交汇成滚滚奔腾的赣江,三江环抱之中的赣南,以3.9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983万的人口和多姿多彩的别样风情画卷,再一次辗过夏的旷野,那夏声里的欢快与热闹,夏色里的绿意与憧憬,夏韵里的高贵与包容,全都沉静于相约赣南的悠然与恬适。

此刻的赣南,夏色静好,徜徉在这座江南宋城,领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秀丽风景;敬仰于这片红色故都,激扬“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壮志豪情;流淌于这方客家摇篮,感受“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增彩;遐想于这块阳明圣地,悟道“知行合一”的心学精髓。“多彩赣南”的独特气质便在青山赣水间溢荡开来。

“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900多年前,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以“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的诗句来描绘这座古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国家兴亡之时,于此地忧心如焚、愁肠百结,在郁孤台极目远眺,吟诵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千古佳句;唐代马祖道一禅师、风水大师杨筠松分别在此弘扬禅宗文化、堪舆文化;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大家的过化使赣南成为宋明理学重要发祥地。

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圣言,影响赣南乃至全国有500余年。“赵抃疏险滩,刘彝福寿惠千古;濂溪创理学,文山丹心昭四贤”,始建于明代的“四贤坊”,因有凿通赣江险滩的赵抃;督建闻名中外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的刘彝;在赣南写下的千古名篇《爱莲说》的周敦颐;诗作《过零丁洋》的文天祥四位先贤而得名。然而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及文化瑰宝更是折射出这片古老厚土承接起的千年岁月风流的历史和熠熠生辉的璀璨文化。

赣南群山环绕,地处武夷山脉、罗霄山脉,其山也是别具一格,不仅秀丽壮美,脊梁中渗透着赣南活力,也美的别致,在重重叠叠连绵起伏中勾画出赣南山的苍劲与气魄。

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感受到古代人文集聚的高雅意境,王阳明曾留下“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的诗句,多少也有点此处是乡愁之意。苏东坡被贬官岭南时曾经游历罗汉岩,对罗汉岩山水倍加赞美。

大余丫山历史悠远,南唐始建的江南名刹灵岩古寺坐落山中,张九龄、苏东坡、周敦颐、程颢、程颐、张九成、朱熹、王明阳等名人都在此流连忘返,创出佳作,镌于此山。

“云山日永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长征第一山云石山,在百年古寺的掩映下,蜿蜒曲折中总能感受出幽静的气息,再搭配起啁啾的几声鸟鸣,更显得淡雅,树木从石头缝隙中生长,郁郁葱葱,经历着时代的变迁,桂花香飘四季,弥漫着整个山间。

赣南的山在风骨中透露出厚重与意境,书写出峰峦耸翠的苍劲之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多少文人骚客的诗词浸染于赣南的山水中,三江交汇,赣江从这里源起;千年繁华,宋潮在这里激荡,这里是江之头、水之源,也是赣之始、文之冠。风吹桃花艳,水流帆船竞,绿草涧边生,江清似明镜,好一派江风婆影。

始建于宋乾道年间赣江上的古浮桥,100多只小舟板束之以缆绳相连而成桥,水天相接,时空交错,赣江水流淌千百年来,映射出昔日的繁华。

穿梭在七里古镇,泡一壶清茶酣坐在古榕树下,趟过斑驳的古码头,仿佛又看到古街巷繁荣的景象。坐上小舟划向大湖江,一股浓浓的乡愁赣南悠然升华,夜宿夏浒客栈与桃花岛对歌夜语,遥想当年客家南迁第一站的宏伟迁徙。多彩赣南不仅仅山青水绿、而且还情满人间。

“若真白了发,一转身,一弹指,已是一世过尽,你已霜鬓,我已白头,身前身后终与谁同。”古往今来,关于爱情的故事总是唯美而让人回味的,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以古南安府衙后花园为背景,以大余民间流传的杜丽娘与柳梦梅追求真爱、超越生死的恋情传说为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爱情戏剧《牡丹亭》,正如汤显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成为千古绝唱。

在近代,忠贞的革命爱情故事更是成为崇高的佳话。“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苏区大地的每一步前行,都有生离死别,故事动人而悲壮……

新婚第三天就分别的红军将领遗孀池煜华,执着地认定丈夫仍活在世上,带着遗憾仅与丈夫送给她唯一的镜子离开人世,苦苦守望一生的生死之爱。同心即是相守,送郎参军的红军哥哥的痴心爱人赖四姑坚信终有一天丈夫会回来,可却盼了一辈子,或许在四姑心中,她的“红军哥哥”一直还在。“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每年都打一双草鞋留给丈夫,过去了75年就打了75双草鞋,从青丝等到了白发,70多年的真情守望谱写出情牵一世的草鞋情缘。

她们从明眸皓齿的红颜到鹤发白首的耄耋,在守望中送走了最美好的年华,她们用一生独饮那份孤独,用一生坚守那份爱情,风云变幻物是人非,可心路不改坚贞如一。

赣南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摇篮,至今有600余座围屋保存完好,被誉为中国民居建筑奇葩,大门门额往往用“某某围”题名,当地人也多有称之为“水围”,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里仁白围。以历史为底蕴注入时代符号,安远东生围围屋群,龙南关西新围,全南雅溪古村开拓了新时代的民族风。围屋外表质朴的艺术感与围屋内乡味浓郁感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淳朴、包容的赣南胸襟。

乡情仍在,心已安定,生活于此,不再是客,客家围屋的存在,则“围”住了人心聚向,故土乡愁。

据《江西通志》、《赣州府志》等史料上记载,赣南建塔始于三国时期,最为代表的是现存的赣州慈云寺塔、大余嘉佑寺塔、信丰大圣寺塔、安远无为寺塔和石城宝福院塔五座宋塔,占全省宋塔的一半。大圣寺塔和无为寺塔皆为九层,总高度超过了60米,这在全国的高塔中也屈指可数,塔的高度不仅能反映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同时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实力。

赣南宋塔有别于其它宋塔的特点,具备唐塔遗风,高耸直立,且登塔均采用穿壁绕平座的方式。赣南古塔,无论是高耸的唐塔,还是精工的宋塔,又或是构造简朴的明清塔,它们默默地高矗,点缀红土地,与赣山鄱水相映成趣。每座塔都凝聚了古代赣南人超群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承载了赣南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的发展。

赣南的廊桥不仅美观,还便于遮风挡雨渡水通行劳累休憩,更是通商达驿的通道。

有典型意义的赣南古廊桥有依水势而筑犹似一条跨河的玉带的信丰虎山玉带桥;用木枋在船形石墩上横四纵五地三层重叠再铺跨梁,具有浓厚客家风格的安远江头永镇桥;赣南最秀美古桥之一的龙南杨村太平桥;楼阁式廊桥石城岩岭永宁桥;罕见的在桥身上面盖有叠梁走廊式楼阁的南康坪市永安桥;桥面两侧分列28根雕花石柱的崇义聂都章源桥,也是楚粤古驿道通道桥,“桥架章源舟子羞,路通楚粤行人笑”历经风雨的碑联印证出历史的沧桑。

赣南廊桥把山里与山外联结了起来,把智慧与希望联结了起来,也把古朴与辉煌联结了起来。

赣南人久居武夷山山脉深处,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赣南菜系集中原烹饪文化和古虔百越人后裔山区饮食文化的融合,形成鲜辣酸香客家风味。每逢宴请和逢年过节用酒酿蛋、擂茶来招待贵客,吃“四盘八碗”。

赣南名菜的背后也蕴藏着颇为丰富的故事。当年陈奇涵同志曾以兴国米粉鱼和其它四小菜招待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给它起了个美称“四星望月”而闻名遐尔。王守仁在赣州任巡抚时曾聘用凌厨子做菜,有一次凌炒鱼放醋,王吃后十分高兴,就把凌叫来问菜名,凌心想这是小酒(醋)炒鱼,于是随口应道:“小炒鱼”,这菜也就因此得名。相传,清乾隆年间赣州名厨胡大成喜爱戏曲,一次看“梁山伯与祝英台”而感动,他用鱼肉和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从此流传至今。诸如此类的故事数不胜举,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它与客家人文情怀交织在一起,已经成为“舌尖上的赣南”一道道永恒的话题。

沿着时间轴线回望,栉风沐雨、涅槃重生的赣南让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赣南的历史满是璀璨辉煌,更显厚重。

赣南在历史上曾称为南康郡、虔州、赣州府、赣州地区等,地处江南的最南、岭南的最北,自古就是“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承南起北、呼东应西、南抚北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春秋战国时期,赣南开始纳入诸侯国的管辖;三国时期,赣南设置7县;唐代,赣南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经济繁荣期;宋代是赣南古代历史中最为辉煌的时期;清代前期赣南经济及社会发展有了新气象,临江而建的赣州城,建成繁华的36条街、72条巷,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城市之一。

近代,在这片壮怀激烈的红色土地上,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里奠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新中国在这里“预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红色”已经成为了赣南儿女溶于血液的不灭基因,当时赣南苏区仅240万人口,其中参加红军的有33.1万人,支前参战的有60万人,共有33.8万 人为革命牺牲,有姓名记录的烈士达10.82万人。但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赣南儿女,一次次“历经沧桑终不改,洗尽铅华呈素姿”,赣南留给世人的,永远是几千年绚丽的芳华。

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沧桑,那些发生在赣南历史洪流中,数不清的故事和独特的历史记忆,更让人印象深刻。

客家人在不断的迁移和长期的客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共有的吃苦耐劳、勤俭创业、团结互助、勇于开拓的人文精神,并具有较强的革命精神,古往今来的赣南客家仁人志士无不胸怀天下,心忧苍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大多都是客家人发动的。

如果说“心忧天下”体现的是客家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那么“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伟大的苏区精神就是在赣南得到孕育和体现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立下丰功伟业,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史上的一座伟岸丰碑。“一部近代史,半部赣南书”,赣南作为苏区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在风云激荡的百年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细细品味与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绘出“赣南景致画中图”的夏日盛景,呼应亘古而至的历史文脉,在夏韵里迎接八方来客,一起感受穿越历史风情的诗画千年。

【声明】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权利人的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