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迷离贵州之旅1.西江千户苗寨生存力的遐想

迷离贵州之旅1.西江千户苗寨生存力的遐想

  • 2023-10-27 18:04:10

2013年2月12日大年初三,冒着空中的迷雾飞抵贵阳,吸着倒春寒的风乘坐大巴去凯里市,接着拼车乘的士直奔西江千户苗寨。

的士走过凯里市的一段大道,很快驶入有标志牌注明的“千户苗寨15公里”的山间窄道。一条峡谷逶迤而来,两边山连山,壁连壁,深沟里静躺着时断时流的一条小溪。的士行驶在右边的山脚,弯弯曲曲地前行,爬行的坡度不大,是缠着雷山的山脚而行,是走向大山深处的深谷,车外现代城市的现代景象渐渐被丢在数千年的身后了。

15公里的现代车的疾驶,把游客、探寻者的思绪倒回了古老的人类社会的天地。如果对时光倒流的新科技持有怀疑的态度,那就不妨经历一下去千户苗寨的幽深悠长的峡谷,这里会告诉你一切。

到了到了。如今成了景区大门的地方,新建的楼门是仿古苗寨门的,大门开阔的土坝上停满了现代燃烧汽油的车子,古历史景象和现代人文景象就像阴阳两地的硬接。购票(100元/人)入门,又买票乘景区车(5元/人,现在是20元/人)前行几公里才到了千户苗寨的小门。

这千户苗寨啊!左山脚下,溪谷沟的上方,伸展开来几华里的街道,街道两边的房子有老的也有新的,新的千方百计模仿老的,木柱子木墙壁,黑瓦片盖屋顶,吊脚楼,二三层,以苗寨的外表吸引着外来的现代人。游走于苗街,可以看到两边陡峭的山坡上,是重重叠叠的苗族人的房子。

从街房左边的一条窄窄的石头铺就的巷道,向山坡上的苗寨走去,陡峭的山寨道,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高跟鞋掷地有声,爬了一坡又一坡,有层次感的坡段上又有小路横着通向两边的苗家建筑。这陡峭的山坡啊!房挨房地建着苗家人的安居立命之所。站在这半山的苗寨空隙处向对面山望去,对面山坡上(苗街的右边方向)依然是重重叠叠的苗屋屹立着、覆盖着,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这山对山,哪能还是山的面目呢?分明是夹着小溪(名为西江)占两山而成的庞大山城啊!

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喜欢吊脚楼下面这一片收割后的稻田

每日央视的新闻联播前的贵州广告所闪现出的千户苗寨的景象,在此刻是真实的一览无余了。“醉美贵州”宣扬千户苗寨,是要吸引游人,发展旅游产业。而此时,笔者想到的并不是她的“醉美”,而是将思绪回访了数千年。

在千户苗寨的博物馆,在苗街的尽头,从蚩尤的传说到岩壁上刻着的文字介绍,得知千户苗寨有1200多户房、5000多人的明确数字记录。试想想,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在这耕地面积微乎其微的深山沟里,苗族同胞为何能如此生生不息地繁衍?没有先进的农耕文明,更没有现代化的惊世号角,却能在野岭之间,衍生出类似城镇化的密集而居的族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使?

从庞大的居山而立的千户苗寨,不禁想到了最伟大的人类,人啊人,是世间万物中生存能力最强的物种,任何动植物都无法与人类的生存力相媲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当品尝着当地出产的香肠、腊肉、苗家酸汤鱼、雪天麻的时候,不得不说,一切的动植物都是为人服务的殉葬品。

在小溪陡峭的岸壁,发现了几平米嫩绿的白菜,虽然这里成了旅游景区,苗胞们仍不忘珍惜每一寸土地带来的生机。水稻田里那整齐的稻桩,漂浮着的红浮萍,足见苗胞们仍留住了农耕社会的根!满街小吃摊卖着臭豆腐、糯米糍粑,可见苗胞们忘不了在日渐稀少的土地上种出大豆、稻米……

现代化对千户苗寨卷起最强的飓风,莫过于苗胞们对商业盈利赚钱的追逐。

苗胞们,特别是靠街的,家家都开客栈,而那晚(2月12日)我住的房间,是我十多年走南闯北以来住的最狭小的标房,连卫生间在内最多10平米,房内除了两张床外一无所有,床与床的距离只有10公分,睡觉时头就朝着卫生间,闻着那味道特不舒服……但转念一想,在这陡峭的山坡上,要容纳那么多人,可爱的苗家人是何等珍惜每一寸土地!

苗胞们,家家都在经营土特产及相关产品,年轻的开着小车、面包车送迎来客。连小童也会做生意,笔者在半山中想找寻苗族头人的住宅,问两个五六岁正在玩耍的男孩,小男孩说:“你去我家住,我就带你去。”

还有苗寨里的烧烤城刺鼻的浓烟弥漫,污水四溢,震耳的音乐及叫卖声,无时不让你感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初期的商业喧哗在这里重演着。

然而这股龙卷风,似乎并未荡涤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纯情。在苗街的第一、二间店铺,所售卖的腊肉腊肠就要比往纵深处走的店铺价格还要低,按说处在显眼之地,更易赢得领先商机,他们却不,宁愿少盈利甘于人后,买了他们的东西,他们连声称谢。这里的售货者,有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不会受到商业销售的正规培训,而他们的言谈举止、神情,却又是那么的现代化,那么地蕴含着古老的纯情。

苗家酸汤鱼,说是只酸不辣,结果越吃越辣,眼泪鼻涕一起流……

第二天清晨,走在飘雨的苗寨,寒风刺骨,静静地遐想……人类的历史进程,总是在为生存添油加醋。如今这年代无时不在高唱着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战歌,看着千户苗寨的往日和今天,也许会得到这样的启示:城镇化不是今天才要“化”,先人们早就在崇山峻岭间开始“化”了。千户苗寨升级为旅游景区,是不是所有的大山深处均要成为景区才有前途?!

许多的城镇化都是在占据良田沃土,盲目地建房盖楼,好像要把伟大的人类当成禽兽来圈养。为什么不学学千户苗寨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呢?

中国有很多广袤的山区,不可能都成为出色的景区,是不是应该学一学千户苗寨昔日的前行之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