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南京博物院,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3)

南京博物院,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3)

  • 2023-10-11 17:05:08

第四部分“江东风流,六朝迭兴”。对于南京来说,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六朝古都”的称谓。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疆域北达江淮,南至交广,西抵巴蜀,东临沧海。

东吴的孙权将治所自京城(今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次年改名建业。除了其间有两次短暂的迁都武昌外,建业始终是孙吴政权的首都。西晋因避司马邺名讳,建业更名建康。晋室南迁后,建康为东晋首都。

因为曾为六朝首都,所以南京的帝陵遗存也相当丰富。东晋有十一位皇帝,其中十位安葬在南京,其中元帝、明帝、成帝、哀帝葬在鸡笼山之阳,谓之西陵。康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葬在钟山之阳,即东陵。穆帝葬在幕府山之阳,即北陵。南朝宋、陈两代,帝陵散列在南京近郊,齐、梁两代,帝陵则在丹阳。

这时候的北方战争频仍,经济停滞,文化也出现了衰退现象。而位于江南的六朝社会稳定,于是北方士族和普通百姓大量南迁,江南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甚至超过了黄河流域,中国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形成了江南经济的新格局。可以说,北方的战乱,给社会相对平稳的江南带来了迅猛发展的机遇。

北人避难南渡,带来的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江南的农业得以较快地发展,其他像造船、冶炼、造纸、制瓷、织锦等手工业,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西晋末,王、谢、袁、萧四大家族渡江南迁,“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当时在夫子庙乌衣巷一带居住的六朝望族琅琊王家和陈郡谢家。虽说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士族如林,但是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这两家相比的。三百多年来,王谢两族能人辈子,仕盘显达,从王导、谢安开始,就长盛不衰。王家后来出了个非常有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他的父亲就是王导的从弟。谢家也不遑多让,著名的诗人谢灵运、谢眺就出自谢家。

东晋的时候,士族强盛而皇权式微,世家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越发讲究门第出身。这些士族文采风流,也确实出了不少能人。这个群体讲究衣着饮食,娱乐活动也十分丰富,因而对于手工艺水平的提高,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这个时期江南的社会比较富足,因而对审美也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尤其是以王谢为首的士族门阀,走出来的子弟个顶个的风流倜傥。不管用具还是食具,都追求精致。单论瓷器,虽说这时候还是素瓷,但其造型已经相当讲究别致。单说动物造型,就很生动形象,线条细腻。人俑也非常精致,连衣服的纹路都很清晰,脸部的神态很传神。

青釉的圈、猪圈、鸭舍、鸡笼,虽然是缩小了比例,但不管圈还是圈里的动物,都做得很精致。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六朝时期乘坐牛车成为世家大族和富豪纨绔的时尚,我一直以为马车才是正统呢。据说牛车平稳舒缓,牛身上还挂有饰物,乘坐牛车至少是相当从容的,肯定没有马跑起来快嘛!不过这些士族子弟又不上战场,自然以轻袍缓带、从容舒缓为美了。

从出土的灰陶牛车来看,车厢是半封闭的,前后都开着门。当然,这也可能是陶器制作得比较粗糙,大部分的车厢应该是封闭的。

六朝时期还有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庄园。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江南私家园林,前面是住宅,有三进五进之类的,后面则是花园。也有大户人家还会配个东花园西花园啥的,总之是住人和赏景的地方。六朝的庄园不是这个概念,除了住宅和花园的功能,还兼有生产和军事特征,可以说是世家大族的大本营。庄园虽有大小,但是园中经营着农林牧渔、制盐酿造等,也就是说,在庄园里就可以满足自给自足。

世家大族生前聚族而居,死后也聚而葬。可以说,在六朝时代,家族的利益往往高于国家的利益。墓葬一般是长者居右、幼者居左,长者居北、幼者居南,长者居高、幼者居低,长幼尊卑都有一定的规例。

说到瓷器,我一直都很喜欢堆塑罐,因为这种器具非常特别,瓶身倒也罢了,讲究的会在瓶身上雕刻纹饰,不讲究的就是素瓶。但是瓶口却往往有着非常繁复的装饰,飞鸟人物、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砖画在六朝时候也非常盛行,题材很丰富。既继承了汉墓壁画,又有当时流行的佛教主题。这种砖画先有画本,然后按砖面大小分切成若干块,刻制木模,再用泥印火烧。这些砖画原来是有颜色的,不过因为时间久远褪了色,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砖的本色了。

有一幅砖画规模巨大,摆了整整一个墙面,这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幅砖画共有二百九十四块编有序号的砖纵横堆叠,大致锁定为南朝前期,是存世最早的七贤群。

武士砖画是一个武士形象,按说武士服比较贴身,但是六朝的武士居然是宽袖的袍子。当然,这袖口比起文士要稍稍收束一些,但很显然也是不利于动手的。

旁边有座六朝文物标本室,尽管这些瓷器不够完美无缺,但依然看得出细腻的釉色,流畅的线条,可见六朝时期的制瓷工艺确实更进了一步。